10月29日,武汉公布今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GDP15537.82亿元,同比增长5.6%。
其中,武汉经开区表现亮眼——
GDP1627.86亿元,在全市所有城区、开发区中稳居第二;增速高于全市0.4个百分点。
这一成绩,映射出当地抓产业转型、抓发展动力转型、抓城市转型的探索和尝试。

▲沿左岸大道布局的产业带,挺起中国车谷“第二脊”
武汉经开区因车而建、因车而兴,被誉为“中国车谷”。
“二次创业再出发”,产业升级,动能换挡、城市焕新……“中国车谷”阔步迈向“世界车谷”!
培育形成“135”现代化产业体系
10月18日,采埃孚汽车系统武汉新工厂在武汉经开区正式投产。

▲采埃孚汽车系统武汉新工厂
这是世界500强、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采埃孚五年内第三次追投武汉。2011年,采埃孚落户武汉经开区。2021年,投资升级原工厂。2023年,投建其亚太区最大的安全气囊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2024年,制动系统武汉新工厂项目敲定,今年仅用时3个月,就完成设备搬迁、安装和调试。
11月2日,一辆辆崭新的新能源汽车驶下岚图汽车总装车间生产线。

▲岚图汽车总装车间
今年以来,岚图汽车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前9个月,累计交付96992辆,超过2024年全年销量;前10个月,累计交付同比增长82%。作为老牌央企东风汽车转型的新品牌,岚图汽车已于10月2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赴港上市进入实质阶段。
无论是采埃孚新工厂投产,还是岚图汽车持续热销,都得益于武汉经开区近年来产业转型探索——聚力调结构、转方式,推动项目“聚集效应”转化为产业“集群效应”。针对主导产业“大而不强”,部分领域“有项目没产业”“有企业没生态”的现象,统筹做好对外的产业链招商、对内的产业优化升级,最大限度释放产业“集群效应”。
“十四五”期间,武汉经开区按照“借东风、定军山、二次创业再出发”的总体思路,全力以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区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2024年经济总量超过2200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
从产业体系来看,武汉经开区培育形成以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为“1个核心产业”,以智慧家居、智能建造、软件及信息技术为“3个主导产业”,以氢能、新材料、集成电路、低空经济、大健康及生物技术为“5个新兴产业”的“135”现代化产业体系。
针对核心产业,该区大力实施“百万新能源汽车达产”“汽车零整比提升”“卡脖子技术突破”行动,支持岚图、莲花、奕派等新实力、新势力车企抢抓机遇快速崛起,新能源汽车产能占比持续提升、产业链韧性更加坚实。
针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该区坚持“有中育新”和“无中生有”,着力打造8个集中式、专业化“园中园”,推动汽车软件、氢能、新能源、生物医药、低空经济、泛半导体、人工智能、现代种业等产业集群化、融合化发展,成为全市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阵地。
“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9月9日,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迎来首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新生。

▲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
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一期去年9月建成投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前沿交叉创新研究院等率先入驻。今年10月,双方共同举办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车谷产业生态合作大会,集中签约一批项目,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
9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在该校军山校区举办。

▲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
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今年2月启动试运行,部分教职工率先入驻;今年暑期迎来首批工程硕士研究生。根据规划,军山校区首期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可满足1万名师生教学科研使用。
军山脚下,昔日的农田荒坡,如今变成高校新校区。两大高校新校区所在地军山新城,作为武汉经开区“二次创业”战略支点,筹划建设22平方公里的环大学创新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这正是武汉经开区抓发展动力转型的生动注脚:聚力增动能、激活力,推动“制造园区”进化为“创新园区”。改变过去大多数经开区依靠技术引进实现产业集聚扩张、通过经济托管进行连片开发的发展模式,将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引擎,推动经开区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强化创新主体培育,由“招大引强”向“扶优培强”转变。通过转型一批、招引一批、培育一批等方式,全方位推动创新主体增量提质。开展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让“老树发新芽”;集中资源打造了智能汽车软件、新能源汽车2家市级创新创业特色小镇,分类建设科技型企业“信息库”,助力企业从“孵化破壳”到“上市高飞”。
优化创新要素供给,由提供“土地、厂房、办公楼”向提供“高素质人才、高能级平台、高质量资本”转变。围绕高素质人才,出台“人才黄金十条”,提供一揽子“政策包”,累计引育院士37名。围绕高能级平台,促成东风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成立联合研究院,打造“校企地”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新典范。围绕高质量资本,重组成立经开产投和军山科投,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的车谷产业发展母基金,构建“母基金+专项基金+产业基金+科创基金”投资体系。
推动创新技术突破,由“技术引进”向“技术输出”转变。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智能网联汽车、汽车智能驾舱、先进功能材料三家市级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高价值发明专利年均增长78%。
“工业园区”向“城市新区”转型
8月20日,武汉经开区左岸大道沌口段通车,车谷任督二脉就此打通。

▲左岸大道
此次新通车段与此前通车段串联成线,武汉经开区左岸大道实现贯通,通车段22公里,建设段38公里,未来将继续向西南延伸。这是继东风大道、江城大道之后,武汉经开区通往主城区的第三条交通主动脉。
9月25日,武汉杉杉奥特莱斯广场建成开业,当日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

▲武汉杉杉奥特莱斯
这是继万达广场、永旺梦乐城之后,武汉经开区倾力打造的又一座大型商业综合体,跑出“车谷速度”:去年1月,武汉经开区主要负责人带队赴长三角招商达成初步意向,51天完成投资协议签署,7个月实现项目主体结构封顶,15个月完成开工到开业所有流程。
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武汉经开区走过“以产兴城”前半场,“三十而立再出发”,统筹推进强教育、办医院、塑文化、护生态,开启“以城促产”“以城聚人”的后半场。
这也是武汉经开区力推城市转型的生动实践:聚力提功能、优环境,推动“工业园区”向“城市新区”转型。改善过去“职住分离”“产强城弱”等发展不平衡状况,科学规划比较完整、均衡布局的商务、商业和生活区域,努力建设武汉城市副中心。
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聚焦居民“上好学”的急难愁盼,均衡布局、扩优提质,打造经开外校、军山实验外国语学校、爱莎国际学校等一批“家门口”的好学校。建成武汉儿童医院西院、同济军山医院、武大人民医院经开医院、协和医院车谷院区,实现沌口、军山、汉南三大片区优质医疗资源全覆盖。引进鲁迅书店,建成中国车谷全民健身中心(南馆),打造设法山三国历史文化公园、龙灵山生态公园等,打造“家门口”的幸福生活圈。
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建成“最美观江地铁”16号线,结束汉南不通地铁的历史,正加紧建设地铁3号线二期、通顺大道南延线等一批重大项目,构建“对外大联通、对内大循环”的综合交通体系;在新型基础设施方面,完成全域道路智能化改造,推动大唐互联建成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湖北移动、中国电子智算中心,夯实产业创新“数字底座”。
加快空间重构。发展方式从空间扩张转向对低效闲置土地的再开发,设立7大产业园区;围绕“135”产业体系,建设以东软为代表的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等8个集中式、专业化“园中园”,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从沌口到纱帽,在长江边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文明之火”“创新之火”“活力之火”一棒接一棒传递,70万经开人牢记嘱托一茬接着一茬干,助力武汉全力打造“五个中心”,努力建设现代化大武汉,在全省支点建设中当先锋、打头阵!
主办单位:中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汉南区委)党政办公室
承办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备案证编号:鄂ICP备2022016438号-1©1997- 版权所有
鄂公网安备 42011302000122号 网站标识码:420113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