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在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自动化测试实验室内,智能座舱软件开发工程师胡旭凝神静听。他正对着一辆猛士汽车的座舱发出清晰指令,目光紧盯着屏幕——那里,毫秒级跳动的数据,精确捕捉着“太极大语言模型”理解与回应人类话语的每一丝脉络。
就是在这座实验室的精密“熔炉”中,由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的创新联合体,于7个月前锻造出业内首个足以支撑企业级应用并赋能车载具身智能体构建的“最强大脑”——太极大模型体系。它并非冰冷的代码堆砌,而是汽车智能化跃迁的神经中枢。
更令人期待的是,这座“熔炉”的能量仍在积聚:到今年底,实验室将淬炼出模块化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并实现实车量产搭载。

▲自动化测试实验室内工程师正在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产业“链主”带头创新联盟技术攻坚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攻关如攀高峰,处处暗藏技术断点与供应链风险。
东风汽车作为实验室牵头单位,深知协同创新是破题关键。2024年,东风汽车与武汉经开区共建全球创新中心,打造“1+N”研发体系,联合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顶尖学府,及科大讯飞、中信科智联等60余家产业链单位,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
“我们瞄准产业链上游算法工具链、中游系统集成两大关键环节发力。”东风汽车智能化首席科学家陈涛介绍,针对国产深度学习框架长期缺失的痛点,实验室正联合行业生态构建自主可控的AI基础架构。
2025年3月25日,东风汽车牵头发布业内规模最大的端到端自动驾驶开源数据集,包含超6000个场景片段、125万组高质量数据。该数据集被清华大学、黑芝麻智能等20余家单位申请使用,预估将为行业节省数据成本超10亿元。
实验室作为央企落实“AI赋能产业焕新”专项行动的标杆项目,拥有核心成员700余人,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与人工智能领域布局10个技术攻关项目,聚焦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决策智能等关键基础技术研发,布局4个商业产品落地项目。

▲仿真测试实验室内工程师正在进行测试。
标注效率提升2500倍的“超级教科书”
数据被称为智能汽车的“新燃料”,但高质量数据集构建却面临“成本高、标准缺、场景少”三大痛点。
实验室创新性地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数据标注环节。“我们应用了视觉大模型、4D多模态大模型等技术,在多场景下实现高精度自动标注。”东风汽车研发总院人工智能实验室执行负责人、人工智能开发中心总监助理黄睿介绍。在多卡算力支撑下,该技术在交通参与者标注任务上的效率,比传统单人人工标注提升超过2500倍,车道线标注效率提升超950倍。仅此一项,东风汽车已累计节约标注费用约5000万元。
这个相当于给自动驾驶汽车准备的“超级教科书”,覆盖了多时段、多天气、多工况及各种突发驾驶场景,为国产自动驾驶算法训练提供坚实底座。更重要的是,该数据集由中国一汽、长安汽车、中汽创智等单位联合发布,开创行业数据共建共享新模式。

超千亿参数造“最强大脑”
走进搭载“太极大模型”的智能座舱,一个虚拟助手正主动询问:“您需要提前预订今晚的餐厅吗?”它能根据乘客的表情和语气调整交流方式,情感化交互准确率达95%。
作为业内首个企业级大模型,“太极大模型”依托“超千亿参数”与“万卡算力”的基座,融合超十亿组智驾数据和超千万组座舱图文信息,将车外动态环境与车内用户状态深度结合理解。2025年4月,该模型在实验室诞生,成为支撑国产智能汽车的“最强大脑”。
“我们正在构建基于国产高性能算力芯片的训练平台,适配国产深度学习框架。”实验室负责人强调。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链条自主生态,确保核心算法研发、模型训练迭代的独立安全,将技术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具身智能体:未来汽车新形态
在实验室发展规划中,“汽车具身智能体”被定义为未来汽车的革命性形态——从交通工具进化为具备共情、前瞻与自进化能力的智能伙伴。
“它不再是简单执行指令的机器。”实验室技术专家解释,“中央协调智能体会主动感知用户意图,统筹调度各项服务,通过与环境和人的持续交互实现自我进化。”
作为具身智能体的核心模块,实验室正全力攻坚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该技术通过深度学习算法,直接将传感器原始数据输入神经网络,输出车辆控制决策。2025年底,模块化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将实现实车量产。
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正以技术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有情有智”的新形态跃迁。
主办单位:中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汉南区委)党政办公室
承办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备案证编号:鄂ICP备2022016438号-1©1997- 版权所有
鄂公网安备 42011302000122号 网站标识码:4201130014